第一节: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1. 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
    1. 唯心史观:至多考察了人的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进一步考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动因和经济根源,不懂得社会历史的客观规律
    2. 唯物史观:发现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科学的解决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2. 社会存在:指的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3. 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应,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
    1. 按主体分类:
      1. 个人意识: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社会地位等在自己头脑中的反应,是个体社会实践的产物
      2. 群体意识是群体成员共同的意识,是群体实践的产物
    2. 按是否是意识形态分类:
      1. 意识形态:指的是反映一定经济关系、政治关系,以及一定阶级或者社会集体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如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等
      2. 非意识形态:如自然科学和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4.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
    2. 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客观来源
    3. 社会意识是人们进行社会物质交换的产物
    4. 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既依赖于社会又有其相对性
  5.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生产力是人类社会生活和全部历史的物质基础

    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1. 劳动资料(劳动手段),其中最重要的是生产工具
    2. 劳动对象
    3. 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一般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中的关键因素

    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不可分割地互相联系着的。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包括:

    1. 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最基本的生产关系,是进行物质资料生产的前提
    2. 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3. 产品分配关系

    以生产所有制性质区分生产关系:

    1.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2.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柜少数剥削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者根本没有生产资料,并且在生产中处于被剥削地位
    3.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必然取代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主体的生产关系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1.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状况是生产关系形成的客观前提和物质基础
      2.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变化,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时候,人们就要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
    2.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1. 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
      2.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时候,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3.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这种矛盾运动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这是社会形态发展的普遍规律
    4.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的原理具有极为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否定了单纯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的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的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2.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 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内涵:

      1. 决定一个社会性质的时期中占据支配地位的生产关系
      2. 经济基础与经济体制具有内在联系
    2.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组成:

      1. 意识形态
      2.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

      在上层建筑中,政治上层建筑处于主导地位,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3. 国家

      1. 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2. 实质是一个阶级统治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3. 是一种具有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职能的有组织的力量
      4. 国家的消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5. 马克思主义的分类:
        1. 国体:各个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表明国家政权掌握在那个阶级手里
        2. 政体:统治阶级实现其阶级统治的具体组织形式,也就是政权构成形式
      6.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服从于国体;政体为国体服务,并对保证国家的性质起重要作用
    4.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是辩证统一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第三节: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1.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表现为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2. 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

    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

    1. 人民群众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2.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3.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4.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5.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受到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6. 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为人民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等方面的条件,但也存在有待完善和改进的方面
    7. 中国共产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我党成就的取得,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始终把人民幸福镌刻在通往民族伟大复兴的里程碑上
  3.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1.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
      1. 坚信人民群众解放自己
      2.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3.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
      4. 虚心向群众学习
    2.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
      1.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无产阶级政党是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的最终是代表,其宗旨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取最大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为此,必须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蕴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创造力。因此,无产阶级政党在自己的一切工作中,必须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集中人民群众的智慧,获取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实践证明,离开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人翁意识,一切无从谈起。
      2.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领导和群众相结合的过程。
      3. 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时期不断取得胜利的不可须臾离开的法宝。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 杰出人物的作用
    1. 杰出人物:指的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做出重要贡献或者起到重要作用的人。
    2. 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任务,在历史上发挥过什么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
  2. 辩证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
    1. 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都体现出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2. 历史人物的作用性质取决于他们的思想、行为是否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只有顺应历史发展的要求和人民群众的意愿,历史人物才能做到推动社会前进的积极作用。
    3. 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法和阶级分析法
      1. 历史分析法: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全面的考察
      2. 阶级分析法: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们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历史人物的作用受到所属阶级的制约;历史人物的沉浮也往往同他们所属的阶级息息相关。

群众、阶级、政党的关系